在当今的经济与金融领域,数字货币成为了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焦点。其中,比特币具有很大的争议性,而法定数字货币的发展走向则是一个重要的亮点。
钟伟眼中的比特币
比特币在近些年有着很高的热度。然而,钟伟指出它不具备货币的基本职能。它与法定信用货币是相悖的,不可能成为未来的世界货币。比如在交换媒介这一基本职能方面,在多数国家,比特币并未被广泛地认可用于日常的商品交换。并且它的价格波动非常大,不具备价值尺度的稳定性。这些因素都使得它难以承担货币的这一角色。在实际的商业活动中,商家更倾向于接受法定货币,而不是比特币,因为比特币缺乏像国家信用这样可靠的保障,所以大众对它的接受度极低。
各国央行对比特币的态度
主要国家的央行都对数字货币予以关注。不过,对于比特币,它们的态度大多较为谨慎。比特币缺乏官方的主权信用背书,其价值波动较为随意。从金融监管的角度来看,比特币难以管控的这一特点,容易引发洗钱等非法金融行为。例如,某地下钱庄可能借助比特币的交易具有 Pseudonymity 性质这一点,来隐藏非法资金的去向。这正是多个国家的央行不愿承认其货币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与之相反,对于需要稳健运行的金融体系而言,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才能够提供有力的支撑。
货币体系演进的维度
钟伟教授指出,货币体系的演进包含两个维度,即信用演进和载体演进。从信用演进方面来看,发展方向是从私人信用转变为国家信用。法定货币体系得以确立,其背后原因是国家信用占优势。回顾历史,在各个国家,法定货币能够广泛流通,这得益于国家强权的支撑以及大众对政府信用的信心。以美国为例,美元虽然实现了国际化,但其根基仍然是美国强大的国家信用作为担保。从载体的角度来讲,从实物货币到纸币,再到现在正在探索的数字货币,载体一直在不断变化,以适应新的需求。
私人部门所谓数字货币的本质
私人部门发行的“数字货币”属于数字商品或者资产。这类“数字货币”未进入一般等价物范畴。由于没有主权信用的支持,其价值的涨跌是由大众的预期所决定,而非基于坚实的信仰。就像某些企业发行的类似数字货币,在企业内部生态体系中可以使用,但绝不能和国家发行的权威货币相提并论。大众投资这类数字资产时,更像是进行股票投资,依靠的是对企业前景的估算,而不是对货币稳定价值的考量。
数字货币体系的未来结构
钟伟觉得未来的数字货币体系存在三层结构。这种结构源自于现有的电子货币体系。在实际的开发进程里,无需完全舍弃已有的电子货币体系基础,凭借已有的体系来进行构建会更便于施行。像智能卡以及电子账户体系,都能够持续地发挥作用,并且可以与新的数字货币体系进行对接和协同,以此来降低社会成本。
法定数字货币的前景
法定数字货币被视作未来货币的主要角色。随着研究不断推进,法定数字货币还有可能促使超级央行以及超级货币政策的出现。在实际中,尚未迈入数字货币体系时代,其对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的影响尚不明确。不过从当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提升支付效率,比如中国在法定数字货币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所研究的法定数字货币在小额支付中能够极大地提高交易速度。
对于前景如此光明的法定数字货币,大众该如何去更好地适应它?大众又该如何去更好地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