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能科技获定点,固态电池迎新机
3月20日,孚能科技宣布,他们已经赢得了小鹏汇天对于高压动力电池和连接器的指定采购合同。孚能科技生产的半固态电池,其能量密度可达到350瓦时每千克;在实验室条件下,他们研发的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更是突破至400瓦时每千克。这一成果充分展现了孚能科技在电池技术方面的深厚实力,并且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带来了性能卓越的电池选项。
此次合作项目的确立,意味着该公司在飞行汽车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商业突破,并且推动了固态电池技术向更广泛市场领域的拓展。技术的不断进步预示着,固态电池在新能源行业将可能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国内企业eVTOL电池显竞争力
亿纬锂能在航空电池的生产能力上有了明显提升,而且,孚能科技在半固态和全固态技术上也取得了突破。这些成绩表明,我国企业在eVTOL电池领域已经拥有了与国际对抗的能力。伴随着全球飞行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高品质、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变得尤为关键。
国内企业凭借其雄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精神,正逐步在相关领域确立自己的地位,与国际知名厂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展望未来,它们有潜力在eVTOL电池领域抢占更广泛的市场份额。
万华化学材料突破,替代进口可期
近期,万华化学生产的Clarnate HL6157型号的光学级PC材料,顺利通过了现代起亚汽车公司车灯面罩的认证。这一突破性进展意味着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端工程塑料,首次进入了全球顶尖汽车制造商的供应链。
万华的突破标志着国产材料能够替代进口产品,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这一进展将有利于降低我国汽车工业对进口材料的依赖,同时增强产业的自给能力。随着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国产材料有望进入国际汽车制造商的供应链。
硅共聚PC或成新能源新增长点
硅共聚PC在低温冲击性能方面表现优异,恰巧符合了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连接器的使用要求。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使得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愈发迫切。
硅共聚PC因其卓越性能,在材料领域备受关注,被视为行业的新兴焦点,有助于推动产业链的进步和延伸。若企业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便能在新能源材料市场站稳脚跟。
绿氢应用,化工脱碳新路径
化工领域要达到深度减排,让绿色氢气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进行制氢,这无疑是一条关键路径;不过,目前这项技术的经济收益仍需政策的助力。巴斯夫的实验项目已经成功展示了PEM技术在大规模应用中的可行性。
设备成本减少,绿色电力价格降低,这将导致化工和炼化等行业对绿氢的使用比例大幅提升。这一变化不仅有助于化工行业实现低碳转型,还将极大地推动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液氢重卡,商业化曙光初现
航天科技六院101所开发的“赛道1000”液氢系统,已与一汽解放的液氢重卡完成跑车测试。系统压力稳定性达到1.3兆帕以上,且相关配套标准已正式施行。尽管液氢成本不低,加注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存在一定障碍,但地方标准的发布,为产业链协同发展打下了基础。
从长远来看,液态氢和气态氢的发展路径或许会并行不悖,液态氢在航空和航运等行业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关注超低温材料以及阀门等关键部件实现国产化的机会。那么,你对于液氢重卡在未来能够多大程度上替代传统重卡这一问题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