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技术本质
当前,商业银行正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然而,许多银行在技术理解上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技术仅仅是完成业务的一种工具,而非银行业务的核心。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数字化,不应仅仅为了转型而进行转型。例如,某些银行在技术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却未能充分考虑业务的具体需求。回顾银行业的历史,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流动性不足、资产质量问题和经营管理不善,而非技术上的落后。
这说明银行经营虽需跟上数字化步伐,但更应聚焦核心业务功能。
关注政策导向
政策对银行的成长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我国银行业必须紧密跟踪中央的方针政策,留意政策的动向及其对市场的潜在效应。一旦政策倾向于支持特定行业,银行必须对现有和新增业务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评估。比如,当政策积极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时,银行需分析对这些产业提供贷款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潜在收益,并考虑是否需要对业务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政策导向,从而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强化风险评估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银行对风险评估的理解需要得到提升。以往的风险评估多针对单个企业,主要从企业的个别情况和投入产出比来分析。然而,新兴行业的投入产出往往难以预测,这对银行的风险评估工作构成了不小的挑战。因此,银行需要借助新技术,深入挖掘数据与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帮助银行从多个角度对企业进行评估。如果银行能够掌握新兴行业风险的发展规律,那么在贷款投放上就能更加科学合理。
平衡业务技术
在银行研发新的业务系统时,必须综合考虑业务和技术两方面的需求。既要满足客户使用上的便利性,又要确保信息安全不受威胁,二者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一方面,确保客户能够轻松操作;另一方面,绝不能因为追求便捷而忽视安全。以网络银行为例,既需要简化操作步骤,又必须强化动态密码、人脸识别等安全防护措施。在整个应用过程中,持续观察和改进是必要的,同时,监管和审查工作同样不可或缺。
遵循市场原则
国家对民营经济及中小微企业给予支持,可以制定宏观层面的政策,但不宜进行直接的微观层面扶持。微观企业应在市场竞争中自主做出选择和成长,政策应当构建一个公平的市场氛围。若政府直接介入银行对企业贷款的发放,可能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当。银行需依据市场状况和企业的实际风险,自主决定资金的投放方向,并遵循市场化的原则来提升自身的运营效率。
开放平台管理
数字平台需向金融机构提供开放的环境,并且需设立相应规范,以避免出现垄断现象。通过合理开放,银行能够接触到更多客户和业务场景。在风险管理方面,应引入新的评估标准,并促使银行主动采用。比如,利用社交数据、交易记录等新型指标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评估,银行若能积极运用这些新指标,将有助于更有效地控制风险,并提高管理水平。
在商业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最难以协调的可能是哪两个方面之间的联系?别忘了给予文章点赞,并分享给更多人进行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