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荒下的汽车困局
近年来,汽车行业普遍遭遇了以芯片为核心零部件的短缺困境。不论是知名的大型企业还是新兴的汽车制造商,都未能幸免于难。这导致众多企业的生产线受到了冲击,部分车型的产量显著减少,甚至出现了停产现象。紧接着,汽车市场需求迅速增长,行业根本来不及调整,许多汽车制造商面对堆积如山的订单,却因零部件短缺而难以完成交付。
2021至2022年间,众多合资及国产品牌遭遇了同样的困境,新车交付期限不断推迟,消费者不断表达不满,这对汽车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新能源时代的电池话语权
新能源时代来临,电池对汽车制造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电池领域拥有更多资源的厂商,在市场上更具影响力。以2023年国内新能源车企销量排行榜为例,那些与优秀电池供应商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车企,其销量排名往往靠前。
宝马集团的首席执行官齐普策透露,公司已成功签署了价值超过238亿美元的电池采购协议,这些协议将支持其产品线。此举表明,宝马在电池供应方面已经抢占先机,确保了新能源车型生产的充足资源。
车企签单保供应策略
汽车制造商正努力增加电池供应商的数量,其核心目标在于维护供应链的稳定。一旦某个供应商因不可抗力因素不能提供货物,其他供应商便能够接替,保证生产的持续。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指出,这相当于为车企配备了双重保障。
小鹏汽车与韩国SK Innovation达成合作,旨在扩大生产规模并确保供应链稳定。若原有供应商遭遇问题,新签约的供应商能够迅速填补空缺,防止生产中断。
宝马电池布局深度举措
宝马公司在电池行业的发展远不止签订合同。他们还积极收购电池生产所需的关键原料,确保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此外,宝马还建立了自己的电池试制工厂,在集团位于慕尼黑的电池试制中心,技术人员正致力于电池生产技术的深入研究。
Udo Haenle,集成生产供给的副总裁,指出:要向电池厂提出合理需求,掌握电动车的发展趋势,必须了解生产工艺。同时,宝马正寻求充电领域的合作,旨在提升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
汽车行业电池合作模式
汽车制造商和电池生产商之间存在多种合作方式。其中,战略联盟是一种普遍的合作形式,双方依据长远的发展目标建立了合作意愿;车企通过投资电池生产商,获得相应股份,以此强化双方的合作关系;另外,成立合资企业也是一种关键的合作方式,双方共同出资、研发以及生产。
戴姆勒投入5亿欧元打造大型锂电池生产厂,而大众、通用等国际汽车制造商也纷纷建立电池生产设施。各种合作模式各具特色,汽车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作出合适的选择。
电池产业格局与未来展望
韩国SN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前十企业,其产品使用量占据了92.5%的份额,市场集中度明显。其中,宁德时代、LG化学和松下电器位居前列,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引发了电池供应不足的问题,然而,众多汽车制造商纷纷进军电池行业,扩大产能并推动技术竞赛。看来,解决电池短缺的问题或许指日可待,同时,我们也更接近于实现更安全、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那么,你认为哪一家车企在电池领域的战略布局将会最为成功?